旅游年票 墙根卡 订酒店 订机票 农家院 旅游保险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

2014-12-24 16:07
对于老北京来说,不管你是名流还是普通老百姓,喝碗炒肝儿,吃盘爆肚儿,都是一种日常生活,其实更可以说是一种已经融入了爱的习惯。曾几何时,前门廊坊二条的老字号被拆迁时,好多老北京自发地去排队,为的就是再吃口老字号的老味道,因为他们特别怕,怕的就是自己的那份“念想”再也找寻不见了。
北京小吃|烧肉火烧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与我们平时吃的烤火烧不同,这炸肉火烧最关键的便是“炸”。而只要是油炸食品,就必然做不过清真!这一点,是会吃的人的共识。
北京长期聚居着满、蒙、回、汉四大民族,潜移默化形成了北京特色的生活。所以北京小吃也就随之分为三大流派:满蒙宫廷小吃、清真小吃和汉民的大教小吃,而炸肉火烧就是其中清真小吃的代表。说到炸肉火烧,就一定得提一下“一品烧饼”,这是道宫廷小吃,是皇帝赐给当朝一品官员的点心。
炸肉火烧是一品烧饼的民间清真小吃版本。由于是清真,制作时改用素油,皮坯也从水面改用半发酵面团,而馅料则是牛肉和黄酱的搭配。下锅炸制后,外酥内软,汁多味美,黄酱浓郁,牛肉馅非常滑嫩。
据传,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生前对油炸制品颇为偏爱,于是清真的少数民族最擅长的便是油炸制品,在北京像炸肉火烧之外,还有炸回头、炸饹馇、炸三角等等,种类非常多,而且荤、素、甜、咸俱全,吃起来特别香。
北京小吃"炸三角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炸三角分肉素两种。肉炸三角在老北京最具代表的是都一处,都一处有“双绝”,一绝是烧麦,另一绝那就是肉炸三角。都一处的肉炸三角做得最有名的是猪肉韭菜馅,当然了,在老北京的时候这馅料最讲究的就是适时当令,比如韭菜,只讲究吃春季的青韭,味道最好。而到了夏季,则是要吃“五月鲜”的扁豆,烫熟了口感好,且多汁。至于到了秋季,那么就会适时地换成当季新下来的新鲜蔬菜。做的时候,将馅料包入用烫面擀成的半圆形面皮里,包成三角形状,入油锅炸熟。咬开后,馅呈稀糊状,味道很是鲜美。
都一处的肉炸三角有名,但事实上,在老北京最普遍的不是肉炸三角,而是素炸三角。素炸三角的主要原料是咸胡萝卜丝、香菜、焖子和熟芝麻,用香油一拌,包在烫好的面皮里,下锅炸,外酥内嫩,香菜和胡萝卜芳香的味道一下就窜出来了,而且多汁,好吃得很。
北京小吃"果子干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说到老北京的小吃,有“民承宫俗”与“宫承民俗”之分,即一种是从宫里传到民间的,另一种是从民间传入宫中的。果子干就是“宫承民俗”的一个典型代表。民间的果子干传到宫廷里,于是就被宫廷进行了一定的“升华”,选用上好的柿饼,必须是山东耿县的“耿饼”,西山北山熟透了的大红杏自然晾干而成的杏干,再搭配上台湾的冰糖、杭州的桂花、白洋淀的果藕,用玉泉山的泉水做成的温白开水一冲调,就成为一份果子干。其中果藕并不是年年有,于是就会用门头沟的“秋梨”替代,切成薄片盖到果子干上,口味也是特别好,酸甜适口,又爽脆,又滑腻。至于皇帝怎么吃果子干,宫廷里也有记述,要五蝠捧寿的团龙碗盛果子干,所以说果子干到了宫廷里,从食材到盛器,都升华到了极致。
在民间,京城的果子店多有出售,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手持两只铜冰盏,上下颠动,敲出有节奏的响声,十分引人关注。过去称这些小贩是“打冰盏儿”的,他们除了卖果子干,还卖酸梅汤、玫瑰枣、煮海棠、泡大红干儿,都是老北京人夏季食用的小吃。好吃归好吃,但终归还是由于街上小贩在制作果子干尤其是柿饼的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国家在1953年明令禁止了制作果子干,于是这款小吃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北京小吃"京八件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如今,我们常见的“京八件”,最普遍的是“酥皮八件”,但其实这是“京八件”种类里最为低档次的。
“京八件”是从清宫里流传出来的,“八件”寓意八个字“福、禄、寿、喜、吉、庆、有、余”,是老北京人礼尚往来的首选礼品。在宫廷里,“八件”分为三大类:头行、破皮和酥皮。头行比如疤瘌饼、核桃酥、杏仁酥、卧虎饼等,都是重油重糖,吃口非常酥;第二种就是破皮,是重油轻糖,比如萨其马。头行有180多种,破皮有130种上下,最后再加上酥皮,那么这就是宫廷“八件”里的三大类。而民间按不同的皮坯来分,除了我们常见的酥皮八件以外,还有软皮八件、硬皮八件、奶皮八件、酒皮八件、芸豆八件,一共6种。然后这“八件”又分大八件、小八件和细八件。大八件是8个为一斤,有方有圆,方的不叫方的,叫“海棠纹”(方形为方中见圆,边角是圆角拐弯,圆角就叫海棠纹),寓意“金玉满堂”;小八件是用模子刻出来的,8个为半斤,上面刻有花篮、桃、海棠纹、葫芦、鱼、银锭等吉祥图案;细八件8个是一斤,都是打造的立体造型,比如桂圆状是“贵在团圆”,而梨一定要跟橘子搭配,组合出来那就是“吉利”了。
北京小吃"冰盘冰碗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清末民初的时候,北京出现了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堂子号”,这里面有十家堂子号最为有名,位于什刹海边上的“会贤堂”便是其中之一,而“消夏大冰盘”就是会贤堂的镇店法宝。取自后海的大荷叶,用冰窖里存的天然冰附于其上,中间搁上白莲藕(膳食纤维比较少,水分大,富含很多淀粉,吃口儿特别脆,能生吃,没有渣滓,所以又称果藕——水果一样的藕),旁边码上西瓜瓤,与白莲藕一红一白,搭配起来很漂亮,两边还要有竹叶青和羊角蜜两种香瓜,再将上等鲜桃仁、鲜莲子、芡实、荸荠等放在上边,然后撒上来自台湾的绵白糖,放上来自杭州的桂花,用手捧着吃,这样的一份在当时大概需要大洋八毛钱。至于冰碗,则是用碗盛的,鲜桃仁、鲜藕、鲜荸荠放在里边,用冰糖水冲调出来,为口感更好、酸甜适中,有时会放上两三片山楂糕。吃了这冰盘冰碗,入口清香,冰凉爽口,暑热尽消。这种“什锦水果冰盘”,老北京大饭庄子均在开宴前后为客人敬奉在席面上,很受欢迎。
北京小吃"甑糕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很多人都误解甑糕是源于陕西的小吃,其实陕西甑糕是用花盆蒸的,该叫“盆糕”。而北京甑糕用的器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中国就发明了一种器物叫“鬲”,有点像扎啤杯,底下有三足,点上火就用来煮肉,上面又置了一个特别像屉一样用来蒸的带盖陶器,这个东西就叫做“甑”……
北京的甑糕,用的甑是木制或是竹制的,尺寸相当小,直径都在7厘米以内,底下有小洞,上面盖帽。制作时,用的不是糯米,而是大米,把大米粉碎拌湿成大米干浆置入甑中,旺火蒸之。蒸好后,起开盖,就会问客人了:“您想要什么口味?有山楂味、玫瑰味、桂花味和豆沙、枣泥味。”客人要哪种,就往上淋哪种料。豆沙和枣泥的,是在蒸一半时,把料放里边,上面再铺上一层米粉继续蒸,所以这两样是属于里面带馅的。弄好料后,就用小木棒从甑底的小洞将甑糕捅出,出来的甑糕类似元宝状,吃起来的口感是爽口、筋道、口味多变。但是由于制作甑糕的小摊贩卫生条件极差,所以在1953年后,国家就明令禁止制作甑糕,于是甑糕也就失传了。
北京小吃"蒸而炸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蒸而炸”类似于大饺子,但要有褶儿,形如元宝。老北京还有道小吃叫炸羊尾,它是由西来顺首创,但却是东来顺做出的名气,就是因为东来顺做了改良。西来顺直接用的羊尾油制作,但这吃起来太过油腻,于是东来顺就用豆沙为馅,炸成羊尾巴的形状,上点白糖,吃起来又酥又甜又软,于是就很受欢迎。由于蒸而炸本身就是油炸食品,再搁羊油的话就过于油腻,所以真正的“蒸而炸”里根本就没有羊油。老北京的“蒸而炸”其实是素食——“西葫芦、小香菜、胡椒面儿、醋、蒜、油儿又白搭”,用黄酱拌馅,再撒上点儿熟芝麻,包成饺子型。卖“蒸而炸”的小贩先在家蒸好后,卖时现炸加热。炸的时候油位要高,半煎半炸,炸出来表面布满珍珠状的小泡,表明这“蒸而炸”非常酥,吃一口非常好,非常香。
北京小吃"青酱肉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青酱肉来自“猪肉杠”——过去老北京管卖猪肉的铺子叫“猪肉杠”。“猪肉杠”以东四一带的“猪市大街”最为有名,其中位于现在朝内菜市场把口的普云楼把青酱肉做得最好。普云楼是前店后厂,也就是带炉铺的猪肉杠,类似于天福号。卖不完的猪肉就直接放到黄酱缸里腌制,腌制的时间很长,一般都是寒冬时节开始腌,直到转年出了数伏才将肉捞出来洗净再煮制,方成美味。由于是用黄酱腌制,过程中有发酵的作用,黄豆的氨基酸进到肉里,而猪肉本身的蛋白质也同时降解,于是猪肉便有了鲜味,吃起来肥而不腻、润而不柴、酱香浓郁。所以这所谓的青酱肉,“青”就是什么都没有,“酱”就是黄酱,食材和做法都不复杂,只是这经典的美食最需要的就是静心等待。
1952年以来,由于时断时续的生猪供应困扰着酱制品行业,青酱肉也因此停产,所以至今也就失传了。
北京小吃"苏造肉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苏造肉是卤煮火烧的前身,对于它名字的来历,有说是江苏人做的,也有说是江南的一位姓苏的师傅做的。据能查到的宫廷档案的记载,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苏师傅做的肉口味比较特别,而这特别之处则是来自太医院。他跟太医院的一位太医交情甚好,于是太医便给他开了一副药方,这药方是根据不同季节来做调整,用这药方烧出来的肉不但没有药味,而且肥而不腻、润而不柴,色泽也特别漂亮,关键还独具一股芳香。由于制作的师傅姓苏,于是便有了“苏造肉”这个名字。
时间到了民国初年,溥仪离开故宫后,宫里的佣差也就随之被“裁员”,出来后的这些人为了营生,于是在西华门门口开始卖苏造肉,后来由于得到了西华门“升平署”梨园艺人的认可,便即名声大振,苏造肉也即由此流传到了民间。
北京小吃"打面仓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墙根网]
这也是北京小吃里“官承民俗”的一个代表。打面仓属于官府小吃,但它其实是从民间老百姓做的豆面糕和驴打滚那里学来的。老百姓做的豆面糕和驴打滚都是黏面的,裹上豆沙、红糖馅,上锅一蒸,再裹上豆面,挺好吃的。那么到了官府里,也就提升了一个档次,用熟芝麻代替黄豆面,用煎炸取代驴打滚的蒸制,总体来说口味也就要更香、更好吃。之所以叫“打面仓”,是因为这是官府里过年的时候吃的,除了属于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之外,更有“仓也满,粮也多”的这层吉祥寓意,表年年有余。
北京小吃"羊霜肠
羊霜肠在北京俗话里叫羊霜霜。卖羊霜肠的小贩在叫卖时,都呼:“羊肚开锅!”为什么都在下午和晚上卖呢?因为清早杀羊后才能买得到羊血,回家做完后也差不多下午了,再推着车去叫卖。制作羊霜肠,是将羊血灌进肠子里,再将其码进大铁锅,浇开水焐熟。卖时,先从热腾腾的锅里提出羊霜肠,放在案板上剁成小段,这时你就会发现羊血已经凝固在肠子里,呈灰白色,如霜包血肠,这也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切成小段的羊霜肠搁在碗里,用羊汤涮几遍,再盛满羊汤,之后勺芝麻酱、红辣椒油,再抓把香菜放里头,然后就可以将热腾腾的一大碗递到客人手里了。又红又绿的佐料的映衬下,羊霜肠的鲜味儿扑鼻,异常美味。
 
推荐阅读

新年回家带什么礼物,这些北京小吃很值得推荐哦!...

进入腊月,新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相信很多朋友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家过年了。过年回家带什么?不如带些北京小吃回去给家人尝尝吧!...[详细]

北京的正宗小吃,可以说很是地道了!...

老北京小吃是一种儿时的记忆,一种胡同儿的味道,更是一种饮食的文化。找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约上三两好友,去品尝一下这最地道的京味小吃吧。 ...[详细]

去这几条街转转,北京小吃就吃全乎了...

出门旅游,游览风景名胜当然是最主要的。其次,就是品尝当地的美食了。来北京游玩,去这几条街上转转,北京风味儿的小吃基本上就能吃全乎了。...[详细]

老北京馋人的“馅儿活” 五味人生都包在里面了...

北方人爱吃面食,过去物流不方便时这边蔬菜种类又有限,于是人们将肉、菜剁碎了包在面食里,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馅儿活”。...[详细]

北京人冬天离不开的吃食,馋死我了!...

北京的冬天,说冷就冻, 北京的冬天,越冷越馋, 北京的冬天,离不开的吃食, 越吃越有滋味儿。[详细]

消失的北京小吃

“吃儿”是为北京小吃量身定做的词。梁实秋客居台湾,直到晚年,最令他魂牵梦萦的还是那热气腾腾、浓浓的、酸酸的豆汁儿。然而时过境迁,果子干、青酱肉、羊霜肠、豌豆...[详细]

濒临绝迹的北京小吃,再不吃就没了!...

你印象中的北京特色小吃是否是这些? 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萨其玛、焦圈、糖火烧、豌豆黄、豆馅烧饼、老北京炸酱面等?小编...[详细]

北京小吃背后的趣闻,你知道多少?...

入夜,当你随着人流走进那吆喝四起的小吃夜市时,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在这里,名目繁多的北京小吃目不暇接,沿着夜市有意留神察看,其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炸、烙、蒸、煮、冲...[详细]

北京小吃和宫廷的渊源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特有的地方特点集一身。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详细]

北京人送礼少不了的“京八件” 数得出你就太牛了!...

白驹过隙,又是一年。白云苍狗,不变的是老北京人一到年关走亲访友时,拎着的点心匣子,最常见的便是“京八件”。 “京八件”是京式糕点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产品。在清代,它...[详细]

在北京哪里才能吃到那些正宗的北京小吃?...

北京算是美食之都,世界美食几乎都可以找到,但这里只写了那些可以吃到的真正的北京小吃,每样都是五星推荐。...[详细]

运河文化庙会之北京小吃全攻略

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北京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详细]

北京小吃-再也吃不到的老北京味道!...

对于老北京来说,不管你是名流还是普通老百姓,喝碗炒肝儿,吃盘爆肚儿,都是一种日常生活,其实更可以说是一种已经融入了爱的习惯。曾几何时,前门廊坊二条的老字号被拆迁时...[详细]

北京小吃插图本 “京味儿”十足惹人馋...

这是优酷网设计经理、专栏画师张杰客与“百度百科”合作的北京小吃插图本“京味儿”,目前共10张作品,包括百年小吃店:庆丰、馄饨侯、姚记、爆肚冯、都一处、文宇、天...[详细]

北京小吃 正宗老北京风味儿“卤炸豆腐”...

 北京的“卤炸豆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翻开那尘封的历史古籍,容在下慢慢的道来。早在明代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尚未在北京建都,那时的北京城只是一个边塞贸易城市京...[详细]

网友评论

城事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