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冰糖葫芦传奇
最早制售糖葫芦的,要数“不老泉”、“九龙斋”、“信远斋”等出售蜜果的几个老字号店铺。清代文人纪晓岚对“不老泉”制作的糖葫芦非常欣赏,曾写有“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从不老泉”的诗句,自嘲自己的学问赶不上“不老泉”糖葫芦制作的精美。
原址在前门大街和东琉璃厂的“九龙斋”和“信远斋”,除制作的酸梅汤名扬京城内外,其最早售卖的一颗颗单个儿红果海棠的糖球儿,也极受百姓们的青睐。民国时最有名的,还要数东安市场南门的“隆记”食品店制售的冰糖葫芦。那新蘸出来的葫芦上,金黄晶亮的冰糖贴在红果山药、海棠、橘子、荸荠上,一串串制作精美,在亮着灯光的玻璃罩内,流光溢彩,引人垂涎。
旧时还有一种糖葫芦,是挑着担子或挎着木提盒、竹篮走街串巷吆喝卖的:“唉,冰糖葫芦哟,新蘸的。”出售的小贩,挑子一头木盘上支着竹片弯成的半圆形架子,上面有许多小孔插着糖葫芦,另一头是可当场制作用的火炉、铁锅、案板、刀铲及糖、红果、山药等工具原料。因旧京黄土街道上无风三尺浪,为防风沙,那挎篮提盒的小贩,常用白色洁布盖着以防尘土。这类的糖葫芦,品种不多,价钱适中,也很受四合院里的老少们欢迎。
旧时有些商贩还带有抽签的赌具,小贩在宅门门道或商铺里,用签筒子抽签,与好赌的买主玩“牌九”赌糖葫芦,碰上会赌的买主,花极少的钱能吃上十几串葫芦。不会赌的,则小贩赚足了钱,最后会送串糖葫芦给买主解解馋,皆大欢喜。
另有一种糖葫芦,就是厂甸等庙会上孩童们高举着那种四五尺长、用荆条串起的大串红糖葫芦。那山里红上抹的是俗称糖稀的白色麦芽糖,最顶端还插个小彩旗,这种葫芦曾是旧京庙会的一道民俗风景。
冰糖葫芦的故事
糖葫芦儿据说与南宋的皇帝赵惇有关。相传当年其宠妃患病,久治不愈,无奈张榜求医。有个江湖郎中揭榜进宫:“只要用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服食五至十枚,不出半个月准能见好。”按此法服食后,果然痊愈了。后来这种服食法传到民间,老百姓把蘸了糖的红果用竹棍串起来吃,逐渐又将大小两个果儿串在一起,大个儿的在下面,小个儿的在上面,很像个葫芦,又因葫芦跟福禄两字谐音,有吉祥寓意,因而被称为“糖葫芦儿”。
如今,价廉物美的冰糖葫芦依然是北京的知名小吃,花样翻新,种类繁多,好看又好吃,经济又实惠。红彤彤的山楂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透明的糖稀,一串串糖球就像一条条结满果实的枝条,那光景别提多诱人了。